上周二,美联储宣布向美国财政部转移2011年收益769亿美元。作为一个公共机构,我们或许很奇怪,美联储有何魔力能够盈利,且规模颇大,相当于美国苹果公司最近一个财年净利润(259亿美元)的3倍。
从财务报表的角度看,任何机构盈利的原因都一样:资产收益在支付负债成本后有剩余。我们先看看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看看收益来自哪些项目,然后再分析原因。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实体部门的对应面,很多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会计科目与生产性企业正好相反,如“现金”和“存款”在实体企业为资产,在央行却是负债(在金本位制下,持有的现金和存款均可以向美联储索取黄金;在信用本位下这种联系被切断,但是会计科目依如既往)。与实体企业以负债和权益创造资产不同,银行包括美联储以资产创造负债,因此先分析美联储的资产项目。
表1
资产项目如何获得收益?在上表中,黄金、硬币、托收项目、银行建筑物等项目均为非生息资产(即使资产价值有升减也不进行调整),Maiden Lane LLC是当初为救助贝尔斯登所提供的信贷支持;Maiden Lane LLC II和III是为救助AIG提供的信贷支持,这三部分资产收益一般归美联储,或者救助机构(如收购贝尔斯登的摩根大通)。但总体来看,除“证券、回购和贷款”项目外,其他资产要么不产生收益,要么收益很少,而且这些科目的规模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低(10%多点),并非美联储收益的主要来源。
美联储最大的资产科目是“证券、回购和贷款”。根据公告,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购买的国债、机构债(如“两房”债券),获得净收益836亿美元。2011年“证券、回购和贷款”项目均值约为2.54万亿美元,推算的净收益率为3.29%。次贷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通过多个融资工具购买资产(如TAF、TSLF、AMLF、MMIFF),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导致其资产规模快速扩大。危机前,该科目只有8000亿元左右,到去年底升至2.6万亿元以上,扩张了2.3倍,绝对增加规模超过1.8万亿元。
再来看看美联储成本即负债项目:超过1万亿美元的现金部分不付息,但是印制钞票需要花费成本,根据美联储公布数据,去年联储委员会运作和印钞成本合计11亿美元,2011年现金净增加约930亿元,两者直接相比为1.18%,由此估计美元印钞成本大概为1%左右(一般印钞成本在印制额的1%以内)。“现金”外,最大负债项目来是“存款”,这是存款类机构在美联储的存款,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两部分(合称“准备金”)。危机前,美联储不对准备金支付利息;危机后,为改善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美联储对准备金支付1%的利息。上述计算的资产净收益,应为扣除对“存款”支付利息后的净值,如果以2011年资产项的“证券、回购和贷款”均值(25412亿美元)与负债项“存款”均值(16206亿美元)、准备金利率1%、净资产收益率3.29%推算,美联储所持有“证券、回购和贷款”收益率应为3.93%。2011年美联储共获得净收益789亿美元(其中上缴财政769亿美元),因美联储并无支付所得税的义务,以此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ROE高达147%,真是一门好生意!
总结起来,美联储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次贷危机后资产负债表的大规模扩张,虽然对随之膨胀的存款支付1%的利率,但是相比近4%的资产收益率,净收益快速增加;二是对应1%左右的现金印制成本,高资产收益仍为美联储获得收益。以目前资产负债表状况,前者收益是主要的,但是我们对后者更感兴趣,因为危机期间的运作并非常态,一旦经济繁荣期,美联储将逐步压缩资产,相关收益减少,而后者才为美联储获得稳定“收益”。更为重要的是,美元作为国际主要交易和储备货币,美元现钞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国内,而任何现钞使用者都将为美联储支付约2.93%的使用费(资产收益率3.93%-印钞成本1%,资产收益率不同时期会有变动,但肯定会超过印钞成本),不付息的结算美元成本更低,“使用费”支付更高。以当前超过1万亿美元的现钞计算,可为美联储带来稳定收入近300亿美元。危机前,美联储每年都能获得约300亿美元的收益,其主要来源就是美元现金的“使用费”(见下表)。
图1
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应能体会到作为国际货币的巨大收益:通过输出货币换来的资源,投入生产可以获得较高收益,而生产这部分货币的成本很低(印钞成本),甚至接近于0(电子支付手段下货币供给的边际成本接近于0)。实际上,这部分收益并不只表现在央行账上,该国的银行同样可以获得收益,甚至更大(央行负债即是基础货币,乘数扩张后以倍数方式放大,类似的收益体现在商业银行账面)。当前我们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短期看,是为了减少为储备货币国家低成本提供资源的被动局面;长期看,如果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达到一定规模,也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低成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