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财富不断积累不断,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领域。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新浪财经等多家财经媒体称,有银行接到央行《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从三季度起,将银行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范围。当地监管部门以word形式传达了央行关于MPA考核范围调整的要求。
根据该书面通知:
对广义信贷的统计范围,在原有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五个项目基础上,增加表外理财资金运用项目。
表外理财资金的数据,从央行调查统计部门的人民币表外理财资产负债表中取数。其中,表外理财资金运用余额=该表中的资产余额-现金余额-存款余额。
银行理财从2004年发展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时间,截至今年6月底,理财余额已经达到 26.28万亿元。但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理财却在逐渐偏离其原有的资产管理的本质,逐渐转变为“表外存贷”。为规范理财业务,监管层对于银行理财的监管在不断加码,试图通过监管使理财回归资管本质。
而债券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固定收益资产,是理财产品重点配置的资产之一,在理财资金投资的12大类资产中占比最高,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40.42%。
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江苏地区银行资管部人士称,已接到总行资产负债部通知,银行非保本理财(剔除同业存放和现金)纳入“广义信贷”考核。“今年四季度是观察期,明年一季度正式施行,我们也正在研究,预计对表外理财规模影响会较大。”
天风证券银行团队表示,央行有意将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同意管控起来,表外理财规模或将放缓,委外投资增速将受到较大影响。债市或将由此受到较大影响。
民生证券李奇霖也认为,增长快的主要是非保本理财,表外理财收缩纳入广义信贷,规模缩是肯定的了。不仅限制规模,还有可能制约加杠杆的能力。一笔表外理财在资产端形成一笔广义信贷资产,如果放杠杆,则形成(1+杠杆率)*广义信贷资产。
“委外放缓与否关键看底层资产穿透与否。如果不穿透,在负债成本倒逼下,反而会通过加大委外去杠杆维持资产端收益,对债利空有限。如果穿透,负债成本高企可能会逼银行去接非标,债市则面临去杠杆和量缩双杀。”李奇霖说。
其实早在今年7月末,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就发表名为《央行解读MPA热点关注问题:如何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文章。文章表示,未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表外业务的规范也会进一步加强。
MPA将加强表外业务规范
“MPA从关注贷款转为关注广义信贷,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机构在表内通过腾挪资产等手段规避调控要求的情况,使金融机构表内资产扩张更加平稳有序。但部分金融机构为规避MPA要求,也的确存在将原先表内业务转移至表外处理的可能性。”张晓慧在文章中指出。
兴业证券认为,央行之所以从2016年起推出MPA来替代2011年推出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形势已从2011年的过热变成目前的偏冷,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机构资产日益多元化,正如张晓慧所言,“仅盯住贷款越来越难以有效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其实MPA设计时对表外业务已有所考虑,比如杠杆率、资本充足率、委托贷款等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的衡量。随着监管体制、统计和信息收集等条件的完善,未来MPA对表外业务的规范还会进一步加强。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将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与宏观审慎评估相结合的路径,进一步规范并引导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有序发展。
超过四成!债券在理财资金投资中占比最高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部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各类资产余额 26.28万亿元。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配置比例为 56.04%,近年占比持续提升。
而债券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固定收益资产,是理财产品重点配置的资产之一,在理财资金投资的12大类资产中占比最高,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40.42%。
倒逼理财业务转型为“净值型产品+固定管理费”模式
从2005年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理财的定义来看,理财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资管业务,但在发展过程中却逐渐转变成“表外存贷”业务。
为使理财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源,银监会对理财的监管趋严,近期出台两项监管举 措便能有效推动理财转型。其一对投资非标与股权的表外理财计提风险资本,将 抑制“表外贷款”,引导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其二成立第三方托管中心将阻断理财产品内部收益调剂,理财刚兑承压,可能倒逼理财转型。
在监管的推动与低利率的大环境下,银行理财将逐渐转型。民生证券研究院李奇霖团队认为,理财转型的方向有三点:
(1)理财去短期化。目前理财产品的期限普遍在 6 个月以下,并采取期限错配的方式增厚收益,这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理财较高的收益率,不利于社会无风险利率的降低;同时,理财资金短期化与实体融资长期化的需求不匹配,不利于实体的发展;
(2)理财回归资管,告别“表外信贷”。在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往下走,理财资金成本较高难降的情形下,资产端的收益率越来越难覆盖成本,甚至可能侵蚀自营利润。因此,从长远来看,理财业务将由“预期收益型产品+超额留存”转变为“净值型产品+固定管理费”的模式;
(3)理财市场有序化,大银行专注资管投行,小银行理财缩减规模。随着理财逐渐转变为资管业务,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将受到极大考验,小银行在这方面的劣势将被放大,大银行将凭借自身的优势逐渐扩大理财产品市场份额,小银行最终可能转变为大银行理财产品的代销网点,大银行则专注于资管与投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