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月金融数据延续了8月的回升势头。其中,新增信贷及社融增速远超预期,但M2增速却未及预期。引人注意的是,在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有接近四成是个人住房贷款。
央行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2万亿元,环比增加29%;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72万亿元,较8月14697亿元的修正值增加17%。这两项数据均超过市场预期。而M2同比增长11.5%,不及预期的11.6%。
对此,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评论称:
金融数据继续回升,信贷特别是企业信贷超市场预期,验证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9月社融数据为年内第三高,新增贷款为年内第四高,企业中长期贷款为年内第四高,均表明企业融资情况并未恶化,企业信心仍在恢复。
地产依然火爆
据央行数据测算,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427.95亿元,与8月增量相当。其中,短期贷款增量放缓至714.93亿元,中长期贷款进一步增至5713.02亿元。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大幅增加6182.46亿元,8月仅增1209亿。其中,短期贷款扭转8月的减少局面,转为增加27.82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样由跌转涨,增加4552.38亿元。票据融资增量放缓至1422.29亿元。
个人房贷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迅速降低。据初步测算,9月住户中长期贷款约5741亿元,在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的比例达47%,较8月约56%的占比明显回落。而在7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几乎全部都是房贷。住户中长期贷款基本为按揭贷款。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前9个月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6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多增1.8万亿元。其中,9月份个人住房贷款新增4759亿元(占新增贷款比例为39%),同比多增2055亿元。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35.7%。
对此,阮健弘表示:
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较快,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走势分化,部分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成交活跃。同时,也与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资产配置有关系。
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占比较高,有特殊因素。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力度较大,不良贷款的核销也在加快,企业贷款乃至全部贷款的增速是下降的。如果在分母项中还原这一因素,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会比统计数据显示的占比要小。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认为:
新增贷款还有将近一半来自于房贷,另外就是存款没有增加,居民户在拼命的加杠杆,而且社融中委托和信托贷款很大部分可能也是跟开发商拿地有关的夹层贷款,都跟房地产有关;所以政策的收紧也是必然的,而房地产出了调控政策后,年内应该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信贷和社融这么高的增量了,这是(年内)最后的疯狂了。
政策预期方面,肯定要调降对放松的预期了,继续放松只是有利于房地产,今年降准降息的难度都变大,政策转向风险控制为主。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8日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逐步正常化,中国也会对信贷增长有所控制。
社融增加1.72万亿 为今年第三高
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2万亿元,仅次于1月和6月数据。
其中,如下图所示,信托贷款增加1000亿元,为今年最大增量。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300亿,较8月减幅大幅加深。
莫尼塔钟正生团队认为,9月表外融资显著回落,其波动主要源自票据融资。9月银行未贴现承兑汇票继上月异常回暖后,重又转为大幅净偿还;表内票据融资量也较上月显著回落,反映实体内生的融资需求依然疲弱。8月票据融资大幅转好,或与彼时企业短期贷款剧烈收缩所引发的替代效应有关。值得注意的是,9月信托贷款环比再度明显增加。8月以来,信托贷款持续上升,或与房价飙涨致房地产信托突增有关。据报道,伴随房价大涨,对房企“明股实债”的股权投资再度受到信托行业的追逐。
邓海清预计,未来随着居民贷款回落,新增社融整体规模将有所下降,但企业的社融规模仍将保持高位。
M1-M2“剪刀差”连续第二个月收窄
央行数据显示,M2同比增长11.5%,不及预期的11.6%,但较8月的11.4%略有增加,M1-M2“剪刀差”进一步收窄至13.2%。M1的表现颇为靓丽,同比增长24.7%,高于预期的24.5%,但不及25.3%的前值。
对此,邓海清评论称:
M1开始由超高增速回落,表明企业堆积现金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企业层面的“流动性陷阱”正在得到缓解。若企业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则会在经济数据中得到反映,需要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