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昨日发表“警惕一线城市房价非理性上涨”的评论之后,新华社连续第二日针对火爆的楼市发声,称杠杆资金是导致深圳楼市火爆的推手之一。
新华社周三文章称,除政策利好外,借助金融杠杆入市的投机行为也是导致深圳楼市火爆的推手之一。“一定要警惕出现‘杠杆上楼市’。”
上述文章背后,是深圳房价从去年4月以来持续领涨全国的事实,且2月刷新历史最高记录。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1日发布楼市数据:深圳新房成交均价再创新高,达每平米48095元,同比增长72.12%、环比增长3.40%。
作为人才聚集的一线城市,尽管深圳房地产市场在短期和中长期都存在供应不足、需求旺盛的供需矛盾,但上述新华社文章援引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峰的话称,这一长期存在的矛盾不足以支撑房价短期快速上涨,此轮上涨的最直接原因还是金融杠杆在起作用。
文章总结了深圳楼市加杠杆现象:
贷款杠杆——
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末,深圳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7420亿元,同比增长40.0%。2015年全年,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408亿元,增长2.1倍。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按揭平均成数高,2015年12月份达到65%,远高于“北上广”三市,同比高3.2个百分点,与70%的最高贷款成数限制相差仅5个百分点,可谓将贷款杠杆几乎利用到了极致。
众筹、P2P、首付贷等高杠杆房地产理财产品——
2015年以来,深圳住房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首付贷”产品,相关贷款资金可用作购房首付款。这些产品主要由互联网金融平台、地产中介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等发起,甚至有银行介入其中,为购房人变相发放可用于首付的贷款。
以互联网金融为背景的搜狐和搜易贷联合推出的“首付贷”为例,在无抵押贷款的情况下,“首付贷”最低可贷1万元,最高可以贷到房屋总价的20%。其流程是,平台把“首付贷”包装成年化收益率8%至12%的P2P产品,然后对外发售。
还有拼房网类的房产众筹平台,投资者最低只需投资1000元,即可参与购房,按比例分享收益。
记者研读拼房网的“众筹暨委托合同”发现,这是一种在发起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众筹的方式凑齐房屋的首付款、月供、税费、物业费。以此前成功募集的一个学位房为例,合同约定将在该房产购房手续完成之日起第11个月开始出售,出售收益按出资比例分配。据悉,目前该平台已经进行了9套房产的众筹。其中位于深圳罗湖的百仕达小区一套46平方米的房屋持有4个月,出售后净赚45万元,收益率达到77%。
文章还指出,深圳楼市量价齐升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是投机需求:
据中原地产统计,深圳投资购房比例已从2014年10月的10%涨至目前的25%。深圳楼市炒房者众多,与深圳限购政策相对宽松不无关系,一些炒房者通过“假离婚”“养房票”等行为规避限购政策。
在昨日发表的评论文章中,新华社提及,房价飙涨使得大量投资客返场,深圳楼市中的投资客比例已超30%。“某些开发商营销作秀和房产中介哄抬炒作,人为制造出抢房假象,导致购房者“恐慌性”入市……这些因素带来的房价飞涨显然是非理性的。”
新华社就上述现象潜藏的风险发出警示,称首付贷和众筹购房突破了深圳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的按揭贷款政策规定,同时加重了购房人的偿债负担。一旦房价下行,这类投资者因出资额很低,更易弃房断供,从而进一步加大银行按揭贷款风险。
文章援引王峰的话给出建议:
当前最立竿见影的措施,就是金融部门快速地行动起来,从管控风险的角度,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适度收紧信贷,防止过度利用金融杠杆炒房。
深圳在一线城市中限购条件最为宽松,可考虑进一步收紧限购,起码要与其他一线城市保持一致。
此外,文章还援引人行深圳中心支行的表态称,对P2P及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应作出明确规定,禁止相关机构发放用途为购房首付款的贷款。
新华社提及,从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了解到,目前,深圳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正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