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今日表示,2016将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推进消费税改革。
始于2012年1月的“营改增”重大税制改革推行至今已有4年。最早在部分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中试点,然后于2014年扩围至铁路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剩下的生活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四个行业是最后四个营改增的行业,原计划于2015年8月实现行业全覆盖。
但时至今日,“营改增”收官之战并未按期打响,这就意味着随后的增值税税率调整、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配体制改革、增值税立法等配套改革都会顺延。被赋予中国“结构性减税”重头戏的“营改增”改革初期十分顺利,后期却进展缓慢,背后原因何在?‘
业内人士指出,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以及不断凸显的财政收支压力等因素影响,营改增改革也相应放慢了脚步。
凤凰财经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超预期。“营改增”能打通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促进社会分工,同时实现全行业的整体性减税效应。目前已有“营改增”试点企业一年减税规模大概在2000亿元,剩下的四个行业如果都纳入“营改增”范围,减税规模一年还会增加2500亿元左右。
但是,今年的财政收入增速,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的超预期下滑显然动摇了政府的减税决心。由于营业税和改征后的增值税都是地方收入,如果将剩下的四个行业都改征增值税,2500亿元的减税都将由地方政府承担,这将给地方政府带来的额外财政压力。
其次,相比已经纳入“营改增”试点的行业而言,生活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具有比较特殊的复杂性。餐饮、建筑和房地产业的共性问题是难有进项抵扣。而金融业就更复杂,各个细分领域的经营模式千差万别,业务构成复杂,进项抵扣难以一一确认。
此外,楼继伟还透露,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大力度。主要体现在:阶段性提高赤字率,扩大赤字规模,相应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合理确定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
同时,还将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坚决不收“过头税”,给企业和市场主体留有更多可用资金;加大统筹财政资金和盘活存量资金力度,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按可持续、保基本原则安排好民生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