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1日人民币启动突然贬值之后,全球市场进入动荡模式。新兴市场、大宗商品暴跌,连欧美股市也受到波及而连日暴跌。似乎人民币成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果真如此吗?法国巴黎银行G10国家货币策略主管Laurence Mutkin表示,其实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即便贬值10%,人民币也不足以对于欧美的通胀和经济活动造成太大的直接冲击。
人民币在欧元和美元的贸易加权权重占比大约为20%,而贸易加权的美元和欧元每升值10%,在未来18个月内将带动0.5%-0.6%的通胀和GDP增长。所以即便人民币贬值10%,其一年内对欧美通胀和GDP增长的影响也才0.1到0.2个百分点。
然而,欧美的长期债券收益率和远期通胀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下跌。自6月底以来,反映市场长期通胀和经济增长预期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一度下滑了50个基点。
你当然可以理解为这是市场在动荡期间出现的避险之举。但Mutkin指出,这背后更有可能反映出投资者日益加重的担忧:全球经济正面临长期通缩压力,而这不仅仅只是周期性现象。人民币贬值只是反映了这一令人不安的趋势而已。
事实上,即便是加息预期最浓重的英美,通胀增长也并不乐观。
尽管失业率不断下降,但美国和英国的劳动者收入增速始终很惨淡。英国至6月的三个月包括红利的平均工资同比2.4%不及预期2.8%和前值3.2%。
7月份美国薪资增幅依然疲软。每周收入同比增长2.4%,平均小时工资同比增长2.1%,已经连续五年处于该水平。
剔除能源和食物之后核心CPI同样增长缓慢。美国7月核心CPI同比增速1.8%,并未达到美联储2%的目标。英国7月核心CPI创五个月来最高水平,也才1.2%。
Mutkin认为,近期市场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几乎完全就是通胀预期下滑导致的。自中国新汇改以来,美国和欧洲的五年远期通胀利率已经跌去了一月以来一半的涨幅。而该指标恰是央行官员们最关注的中期通胀指标。
未来几个月,人们对于去通胀或通缩的恐惧有可能会不断增加。大宗商品持续价格下滑和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中短期内市场的通胀预期很可能要比人们此前预计的更低。
比尔·格罗斯此前就表示,通胀率低位徘徊或者通货紧缩效应将使得投资者涌向美国国债,十年期和三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将会下行。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央行在加息之后立即会发现自己犯了个重大错误。所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长期通缩的阴影是始终挥之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