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贬值给市场带来了无限多的话题和讨论。对于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而言,在人民币贬值背景之下,是否需要调整资产配置思路或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英国《金融时报》投资编辑John Authers指出,中国央行令人民币贬值并不意味着市场趋势的逆转。恰恰相反的是,这是对于已有趋势的一种加强。
Authers表示,从一些核心数据——进出口、放电量和铁路货运量来看,中国经济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数十年来对于中国经济到底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探讨在如今并没有太多的意义。GDP是否会跌破6%,从而引发中国经济出现崩溃才是当下的焦点。
最悲观者Fathom Consulting认为中国实际经济增速已经下滑至3.1%。如果这一说法属实,或则未来出现的话,那么人民币进一步贬值显然是必须的。到那时候,即便中国政府做出表态(维护人民币稳定),市场也不会再抱有任何幻想。
这将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和希腊退欧当时市场的关注点类似,市场将会聚焦人民币的贬值究竟是有序的还是失去控制的。
从本周的官方表态来看,中国显然将人民币的贬值视为/描述向自由兑换货币转型的第一步。这显然和1990年因放弃汇率挂钩而引发的贬值危机有天壤之别。目前将人民币主动贬值定义为竞争性贬值也毫无根据。
市场的反应也相对温和,除了波动率加大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即便中国经济未来出现了问题,未来4-5年逐渐贬值25%( Fathom的 Erik Britton说法)也会帮助中国向全球输出通缩。
不过,如果中国失去了对于市场的控制,亦或者有其他国家也试图做出类似的行动,那么一切可能会完全不同。尽管这种灾难性的情况出现概率不大,但是依然存在可能性。
这一切,对于资产配置究竟有什么指导意义?
Authers认为,首先新兴市场的一切,包括货币、债券和股市都还未触底。尤其是和中国密切相关的拉美国家(比如巴西)会因为人民币的贬值而更加举步维艰。工业金属也可能面临更多的下跌,直到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得到确认。
其次,对于周期性公司/股票,Authers认为也应该规避。尽管这些股票已经跌幅不小,但是全球贸易放缓和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向中国出口越加困难意味着目前这些公司还没有投资价值。
此外,如果中国的确向外输出通缩,那么那些已经处于通缩境地的国家和的确应该规避。其中欧元区/德国作为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区域尤其值得回避。
而相对内向的经济结构和受益于长期廉价大宗商品价格意味着美国市场即便相对昂贵,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美元资产可能是人民币贬值的最大受益者。
Authers最终总结认为,人民币的主动贬值可能对全球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所有投资者而言,过去五年全球市场的主要趋势还将延续,而人民币贬值将为那些趋势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