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继周一续发755亿元3年期央票、周二逆回购操作110亿元后,央行昨日再次在公开市场开展了28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鉴于本周公开市场共有1300亿元央票到期和460亿元逆回购到期,“收”、“放”相抵后,本周共实现资金净投放475亿元,规模较上周略有放大。
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出央行维持资金面稳定的态度依然鲜明。
央行连续进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锁长放短”思路进一步明晰。业内人士解读称,“锁长”代表央行的压力测试依旧在继续,是为了迫使商业银行增加备付,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自我调整,纠正期限错配乱象。“放短”主要是基于6月“钱荒”的教训,央行对商业银行短期资金的管理放宽,适当提供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有分析人士表示,“锁长放短”操作,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缓和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尤其是平抑银行间资金价格波动。但是,它向市场传达的信号是“中性偏紧”,只是为了让市场短期“解渴”,实际上反映了管理层对目前的经济并不担心,与市场主流预期存在偏差,央行从紧态度实际比市场预期的更加坚决。
据央行公告,此前开展的110亿元逆回购中标利率达3.9%,较上周同期下行10个基点,而昨日开展的14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为4.10%,与上周同期持平。
“逆回购是央行的资产,资产的定价在稳定预期的同时也考虑现实利益,因此14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持平而没有继续下行并不意外。”一位基金业分析师表示,目前短期资金状况稍好,中长期资金偏紧,央行的操作一贯是“前瞻性地随行就市”,8月底资金利率应会惯性走高,这一定价让其不至于被动,“而在这种偏高的资金利率水平下,市场的谨慎气氛应该会继续蔓延”。
一位券商交易员认为,央行“锁长放短”基调仍将维持较长时间。此外,当前市场预期仍不稳定,“钱荒”过后机构资金操作模式出现紊乱,这也将反过来影响资金市场预期,出现负面预期强化效应,导致资金面悲观情绪长期存在。